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福州山富陽公園之植群生態 (作者 - 林迷)

【緣起】
福州山公園及富陽森林公園位於台北盆地東南側之低山及丘陵區,兩處山林相連,其南側山脊就是台北市大安區與文山區之界嶺。福州山屬於大安區,為辛亥路與臥龍街所圍繞之小山丘,原為臺北市第七公墓,民國八十年左右,殯葬處將此地公墓遷出,進行都市計畫變更,規劃為「福州山森林公園」,大量進行樹木之栽植,如今亭台步道相連成趣,林木繁茂。隔著福州山向南延伸之山稜,東側有一凹地溪谷,即是富陽森林公園,屬於大安區黎和里,其北側緊鄰臥龍街272巷的馬路,由於此山區以前長期作為軍營基地,直到1988年駐軍撤出前,一直是管制森嚴的禁區,人為干擾較少,尚保有自然生態環境,林中老樹參天、藤蘿繚繞、蟲吟蛙鳴,構成在今日高度開發之台北都會區裡,難得一見的原始低海拔山麓丘陵森林及溪流生態系。
本區交通極為方便,四周均有公車可達,且有捷運木柵線以及北二高支線通過,近日已成為附近社區及台北居民之遊憩景點及生態教育場所。福州山位於台灣大學校總區之東南測,其入口距校區之舟山路東端僅約700公尺,故亦成為台大之後山庭園,師生課餘閒暇上山漫步,已蔚為風氣。
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之師生,利用台大特有之「服務」課時間,選擇區內保存較完整之天然林或半天然林,進行林木族群調查,以瞭解本區森林植物群落之特性與動態,除記錄台北盆地原生植群之基礎資料外,並可提供生態研習之參考。此外,福州山公園所栽植之樹木種類極多,其中含有多數台灣原生樹種,有些樹種雖非本地原產者,然可作為原生樹木之展示與生長試驗區,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之教學與推廣,故本工作群對全區之植物加以紀錄與鑑定,製成植物名錄,以供同好參考。

福州山及富陽森林之天然林內部景觀

天然林內之老齡大樹及地上倒木

天然林內之小徑


【調查範圍】
本區主要山稜自福州山向南延伸到中埔山,經中埔山東峰轉向東伸之稜脊,越過捷運福州山隧道之上方到軍功山,此一稜線兩側之天然林及栽植造林地,均屬調查範圍(如附圖一)。



【天然林之構造與組成】
本區屬於台北盆地周緣之小山丘,區內最高之山峰不超過150公尺,較完整之天然森林位在中埔山東峰以北之溪谷,即越過北二高隧道上方之山坡地,涵蓋隧道東口之路基兩側,一直延伸到富陽街南端及臥龍街272巷,屬富陽森林公園,林木族群調查選擇在此範圍內之森林進行。
經過工作人員在四處地點設置樣區加以調查,發現森林之層次構造與植物組成大致相似,惟在不同地形上,因土壤水分、溼度與日照之差異,森林之樹種組成有些差異。生長在突出山脊或含石率較高地點之森林,此處以乾性林稱之,而在溪谷附近或較陰溼山坡之森林則稱為溼性林。
森林構造之垂直層次大致分為四層,第一層樹高在10公尺以上,可至15公尺,是幾株零星散佈之大樹,最普遍之上層大樹是相思樹。與相思樹一起出現在此層之大樹在兩種森林有些差別,乾性林以雀榕最具代表性,溼性林則有烏桕、山黃麻等樹種大量出現,雀榕之樹冠枝葉開展極大,同時有些主幹係附生在枯死或半死之另一株大樹,形成台灣低海拔闊葉林特有之榕樹纏勒現象。兩種森林之上層除上述大樹以外,另可見白匏子、香楠等樹種,其高度較低,但密度較大。
森林之第二層樹高在5至10公尺之間,這些樹木在相思樹下形成連續之林冠層,數量最多之優勢代表性闊葉樹有江某、軟毛柿等種,普遍出現的另有白肉榕、野桐、構樹、白匏子、香楠、血桐、刺杜密、紅楠、黃肉樹、樹杞、水金京、羅氏鹽膚木、奧氏虎皮楠、饅頭果。較陰溼之溼性林中,樹木之多樣性似乎高一些,例如水同木、水冬瓜、九芎、筆筒樹、牛奶榕、大葉楠等,在此處之株數較多。所有乾、溼兩種森林中,偶而可見之少數樹木有青剛櫟、鼠刺、香葉樹、大明橘、山豬肉、小葉赤楠、魚木、頷垂豆、狗骨仔、山豬肝、茄苳、筆羅子、黃蓮木、山菜豆、粗糠柴等種。
第三層為樹下灌木及上層樹種之小樹與幼苗,高度在5公尺以下,灌木類以九節木最多,步道旁及林內到處可見,另有燈稱花、台灣山桂花、山刈葉、杜虹花、山黃梔、野牡丹、柏拉木、灰木、圓葉雞屎樹、七里香、紅果金粟蘭等種,夾雜在九節木之間,棕梠科之山棕在林下亦極常見,其高度不大,但覆蓋地面甚廣。
第四層為地面附近之草本與樹木幼苗,高度在2公尺以下,較高大之草本如月桃、五節芒等,出現在陽光充足之空隙,另有火炭母草、土牛膝、白花藿香薊、鬼針草等種。陰暗之林下則有多種植物散佈,如姑婆芋、觀音座蓮、熱帶鱗蓋蕨、半邊羽裂鳳尾蕨、台灣圓線蕨、長葉腎蕨、栗蕨、雙蓋蕨、芒萁、烏毛蕨、廣葉鋸齒雙蓋蕨、瑪瑙珠、桔梗蘭、龍葵、竹葉草、淡竹葉、求米草等。
攀援或蔓生在樹木上之藤本植物亦不少,如三角葉西番蓮、槭葉牽牛、葛藤、酸藤、三葉崖爬藤、山葡萄、千金藤、海金沙、菝契、雙面刺、華南薯蕷、串鼻龍、三葉五加、傘花樹、雞屎藤。樹幹上有許多著生植物,如伏石蕨、石葦、薜荔、珍珠蓮、風不動藤、崖薑蕨、風藤、拎樹藤、柚葉藤等種。

白肉榕

厚葉石斑木

破布烏

杜虹花

鐵冬青

野牡丹


【天然林之發育動態】
本區天然林主要代表樹木之族群結構,以各樹種的樹幹直徑級所出現之株數表示,如圖二所示。由第一層樹木體型大小之頻度分布推測,相思樹是全區最先進入生長之先驅樹種,最老的直徑已達60-70公分,一般在30-50公分間,直徑10公分以下之小樹非常少,林下亦未見有更小的幼苗(圖二A、B),乾性林之雀榕與溼性林之烏桕也屬於先驅樹,大多為中老齡之個體,小樹及更新之幼苗已不復見到,山黃麻之直徑分布集中在15-30公分,林中也沒有小於15公分徑級之個體與幼苗,故可預測若沒有其他毀滅性之干擾或人為操作而導致森林重新發育,則將來這些樹種之現有個體將更趨老化,終至消失,目前林中已可見到若干枯立之大樹。第一層林冠另有高度較低之白匏子、香楠等樹種,其密度較大,由直徑分布觀之(圖二C),呈現小徑級較多,大徑級較少之趨勢,亦即目前仍有持續繁殖,幼苗大量出現,雖然長大後株數會漸減少,但此為植物族群成長之正長現象。在未來某一段時間內,這兩種樹將成為森林第一層之主要組成。







森林第二層之樹種繁多,以數量較多之江某與軟毛柿而言,其族群結構顯示典型之反J形分布(圖二D),即幼苗株數最多,成長至小徑級時,株數就急劇減少,到大徑級之數量最少,但減少之趨勢已轉為和緩,換言之,幼苗與小樹之死亡率很大,長至某一壯齡後即可穩定持續至老朽,一般森林樹木族群之成長模式係以株數密度減少之代價,換取生存個體之長大,目前森林中有很多樹種呈現這種族群結構,如白肉榕、樹杞、水金京、刺杜密等,溼性林中之水同木與水冬瓜(圖二E)亦為反J形之分布,這種分布模式顯示族群可持續而穩定生存。在第二層林冠中,另有若干先驅性之陽性樹種,如野桐、血桐、羅氏鹽膚木、構樹、頷垂豆等,其族群構造雖非典型之反J形,但近年仍有小徑木出現,其繁殖與更新有賴於干擾造成之林中空隙,可見此森林長久以來雖沒有大規模之破壞與干擾,但小型之天災或人為干擾仍然持續發生,故有些陽性樹木仍可不斷更新。
下層之灌木中,大多數種類均可持續繁殖更新,最多之九節木或普遍點綴在森林下層之燈稱花均呈現反J形之族群構造(圖二F),其他如台灣山桂花、山黃梔、山刈葉等種亦可看到更新之小苗,可見這些灌木是本森林下層之穩定組成,但灌木生長潛力有限,不可能長到森林之上層,所以無法掌控整個森林之構造特性。
森林之構造變化與發育動態即所謂植群演替現象,乃決定於上層優勢樹種之族群結構,本森林上層之相思樹可能是早期人工栽植所建立,數十年前台灣低海拔山區普遍有相思樹之造林,遇有山林火災,相思樹也常在災後之林地上出現,形成森林演替發育初期之次生林,相思樹林經過數十年的生長與老化,加上森林演替與野生樹種之入侵,也許就會發育成為目前本區所見之森林構造與樹種組成,相思樹與雀榕、烏桕、山黃麻等大樹雖高踞上層,但僅有中老齡木,缺乏後繼之小樹與幼苗,終難免淘汰之命運。類似的森林在台灣各地低山與山麓相當常見,其下層的闊葉樹組成則視各地演替發育階段與環境差異而有所不同。
本區的次生林未來之組成將會有何種改變?假設未來沒有毀滅性之干擾與破壞,白匏子與香楠在上層之優勢將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其後續幼苗與小樹之更新受阻,然後步入衰退之途,繼承森林上層之樹種可能由第二層之闊葉樹脫穎而出,由目前第二層樹種及其族群結構觀之,雖然有很多樹種可持續生長及繁殖更新,但其生長潛力不一定能到達森林之最上層,森林演替到最後之上層優勢種,只能由類似環境之原始林組成加以推測,根據台灣北部少數原始天然林之調查記錄,樟科之紅楠與大葉楠、殼斗科之青剛櫟、烏來柯可能是最後的森林優勢種,這些樹種在目前林內已有出現(見前文),但數量太少,大小個體零星出現,尚難作族群動態之分析,極少數之大徑木可能是前期原始林殘存之樹木,或可印證上述之推測。






【福州山栽植樹木略誌】
福州山公園係新闢之造林地,山頂有步道及開闊草原,少數陡坡有些本山區殘存之原生樹木,其樹種組成與前文所述大致相似,最顯著的大樹是雀榕,另有山黃麻、構樹、山豬肉、桑樹、榕樹、白肉榕、島榕、羅氏鹽膚木、錫蘭饅頭果、烏桕、黃肉樹、大頭茶、血桐、野桐、江某、筆筒樹、白匏子、紅皮、食茱萸、朴樹、破布烏、杜虹花等樹木,出現在草原步道之周邊。
公園所栽培之樹木有少數外來種,如阿勃勒、第倫桃、馬拉巴栗、白玉蘭、鳳凰木、印度橡膠樹、銀樺等種,灌木類有醉嬌花、馬櫻丹、金露花等。
大多新植樹木係台灣原生植物,其種源來自台灣各地,原產地之生育環境也與本山區有所不同,甚至包括海岸林或蘭嶼之植物也收集在內,故判斷為人工栽植者。大量栽植之樹木位於步道兩側,或在山坡形成一小片造林地。路邊常見之台灣低海拔闊葉樹包括蘭嶼烏心石、鐵冬青、紅淡比、杜英、樟樹、牛樟、青楓、烏心石、山菜豆、楓香、台灣雅楠、楊梅、海桐、山櫻花、台灣欒樹、厚皮香、櫸木、無患子、茄苳等種。油葉石櫟與子彈石櫟是少數稀有的殼斗科樹種,只見到一兩株。來自海岸林之植物有水黃皮、黃槿、草海桐、瓊涯海棠等種,來自台灣東北部臨海山坡之灌木則有金平氏冬青與厚葉石斑木。
在福州山南側之涼亭下方,有一片白雞油之造林地,樹高已達10公尺左右。在涼亭通往辛亥路高速陸橋下登山口之小徑旁,也有一小片造林地,栽植的是毛柿及蘭嶼肉荳蔻,這兩種來自恆春半島及蘭嶼,九十二年春季觀察時,高度在2-3公尺,株距約2-4公尺,生長尚佳,蘭嶼肉荳蔻已有開花,但該年底有枯死者,株數減少,造林地內並有五節芒與野生闊葉樹小苗侵入。
福州山南側之平坦山稜邊,有些附近居民圍起之菜園與果園,栽培了不少花卉與作物,比較醒目的是一些果樹,如檬果、木瓜、蒲桃、蓮霧、柚子、龍眼等。

紅淡比

野桐

蘭嶼肉荳蔻

蘭嶼烏心石

山豬肉

黃肉樹

江某


【工作人員編組】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蘇鴻傑
森林資源保育組三年級學生:袁子能、蔡鴻志、陀禮才 王瑞閔 盧郁青
郭家宇 楊昕翰 孫 沛 楊怡君 吳宜瑾 陳彥樺 江慈恩 張智偉
陳翰諭 林奐慶 姚 強
森林研究所資源保育組研究生:于幼新

全體工作人員於中埔東峰留影


【全區植物名錄】
工作小組從92年10月開始分批上山調查,至93年3月為止,所記錄到之植物學名與中名,詳見另檔。

1 則留言:

Charlie Huang 提到...

真開心 天天走這幾條路線 走了十幾年 難得看見這麼好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