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谷關的森林多樣性" (作者 - 山風)

【谷關的環境特色】
谷關是大甲溪下游的溪畔小聚落,位在中橫公路(台8線)約34公里處,以往是中橫公路西段(台中至梨山)的中途大站,由於有多處溫泉旅社,也是遊客喜愛的宿泊地。921大地震後,谷關至梨山的路段嚴重損毀,至九十三年初仍未修復,班車只能通到谷關,雖然不能連貫梨山風景區,但谷關的溫泉仍吸引不少泡湯族,加上鄰近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經過多年之大力整建,適合一般遊客活動,這兩處據點就成了中部的旅遊勝地,除了溫泉以外,森林浴也是主要之體驗活動,而此處之森林類型與景觀變化多端,乃拜其特殊的環境所賜。
谷關之海拔約在700至750公尺間,這樣的高度在台灣一般山區大致會形成常綠闊葉林,也就是樟科與殼斗科的常綠闊葉樹所構成之森林,然而谷關的森林並非只此一種,其多樣性乃源自氣候與地質之特殊性。
大甲溪下游自谷關至德基、佳陽一帶,溪谷大致呈東西走向,從台灣之季風氣候而言,這種地形是季風雨量不易到達的地方,溪谷之北側是雪山山脈之連綿高峰,由雪山主峰至大劍山、佳陽山一脈相連,聳立於德基水庫之北,另有頭鷹山至中雪山與大雪山之稜脊,在谷關之北面形成兩三千公尺高的屏障,所以當冬天東北季風給台灣東北部帶來降雨時,大甲溪下游之谷關屬於背風坡之乾谷地形,雨量極稀。大甲溪谷之南面也是從中央山脈所分出的一條東西向山稜,此乃白狗大山及其西伸之山脊,如八仙山、新山與馬崙山等高峰,海拔亦達兩千多公尺,橫亙於谷關之南面,阻隔了西南面之氣流,夏季之西南氣流常給台灣西南部之曾文溪、老濃溪、楠梓仙溪帶來豐沛的雨量,這些溪谷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氣流順河谷而上,沿路不斷下雨,而在阿里山一帶降下最大雨量,再向北側雨量就減少了,翻越白狗大山候後,帶給大甲溪畔之雨量並不多,不過夏天由於午後雷雨及熱帶低壓影響,雨量還算充足,一般而言,大甲溪下游之測候站與海拔相當之其他流域測站相比,雨量常偏低,谷關附近之測站可說是台灣低海拔山區年雨量較低的地方,常有低於2000mm之紀錄,因此植物常面臨乾旱之壓力,尤其在乾季的冬天。
由於大甲溪下游之溪床切割甚深,谷關位在溪岸峽谷之底部,兩岸有多處懸崖峭壁,常見岩層裸露,處處有崩塌岩屑,山坡地極為陡峻,土壤發育不佳,層次不明且厚度參差不一,偶有緩坡,亦多為石礫堆積或石質土,故岩壁或坡地土壤基質之保水力較差,植物必須有耐旱之適應機制才能持續生存,此乃地質與地形所促成。
台灣位居亞熱帶,以2000mm之年雨量而言,應足以發育出森林,然在有乾季之環境中,樹木必須適應缺水之逆境,例如葉面積縮小以減低蒸散作用,故針葉樹林一般比闊葉林耐旱,如森林由闊葉樹組成,則乾季時樹木落葉,可降低水分的損耗,林相呈落葉林,若乾季不明顯,才可能有常綠闊葉林出現。台灣一般山區雨量充沛,林相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谷關地區由於上述原因,針葉林、闊葉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分別出現在局部地點,森林相當多樣化。

照片01 大甲溪岸峭壁上的松林

照片02 生長在裸岩上的台灣二葉松


【松林與落葉林】
在河岸崩壞地或向陽之南面山坡,由於陽光充足,溫度偏高,空氣濕度低,加上土壤基質的不斷干擾,土中持久之水分不多,故針葉樹林與闊葉落葉林在這種環境常持續不衰,谷關之大甲溪北岸大多屬此類森林,十文溪兩岸之河谷亦多屬之。
組成較單純之松林常出現在大甲溪兩岸之峭壁上,或覆蓋於石質山峰之頂,構成大甲溪岸之特殊景觀,組成植物以台灣二葉松(Pinus taiwanensis)為主,偶有台灣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混生,林下另有若干灌木點綴其間,如車桑仔(Dodonaea viscosa)、米飯花(Vaccinium bracteatum)、馬銀花(Rhododendron ovatum)、南澳杜鵑(Rhododendron breviperulatum)等。在捎來溪下游龍谷遊樂區之溪邊,還有台灣黃杉(帝杉)(Pseudotsuga wilsoniana)與二葉松一起生長在峭壁上。
在河岸峭壁、裸岩及崩塌地石礫堆積處,常有陽性樹木形成小面積之之闊葉落葉林,如捎來溪及十文溪岸即可見之,組成之落葉樹種有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台灣櫸(Zelkova serrata)、白匏仔(Mallotus paniculatus)、野桐(Mallotus japonicus)、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白雞油(Fraxinus griffithii)、雀榕(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鹽膚木(Rhus javanica var. roxburghian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赤楊(Alnus formosna)、黃蓮木(Pistacia chinensis)、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樹(Morus australis)、台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i)、糙葉樹(Aphananthe aspera)、山胡椒(Litsea cubeba)、山漆(Rhus succedanea)、山臼(Sapium discolor)、山埔姜(Vitex quinata)等,夾在其中之常綠樹則有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山黃皮(Murraya euchrestifolia)、樟葉槭(Acer albopurpurascens)、黃肉樹(Litsea hypophaea)等種,林下灌木以車桑仔、笑厭花(Spiraea prunifolia var. pseudoprunifolia)、饅頭果(Glochidion rubrum)、九節木(Psychoria rubra)、山黃梔(Gardenia jasminoides)、密花苧麻(Boehmeria densiflora)為主,草本則有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台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等。
捎來步道是最近整修完成之健行路線,石階步道沿山脊開闢,大部分走在小山的稜線上,由於土壤發育欠佳,處處岩盤裸露,碎石成堆,森林呈現乾燥山坡地之林相,乃闊葉落葉林與針葉樹林之鑲嵌構造,局部地點有台灣二葉松與台灣五葉松之針葉林,另有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形成之小片落葉林,林中樹幹偶見有火災遺跡,可見松林與栓皮櫟林是山林火災後常留存下來之火災適存植群(fire-adapted vegetation)。
除了局部之松林與栓皮櫟林以外,整條捎來步道可說是松林與闊葉落葉林之混合林型,即松樹(二葉松與五葉松)位居森林上層,高可達20公尺,闊葉落葉樹在較低的第二層,主要組成除栓皮櫟外,另有楓香、台灣櫸、無患子以及上述闊葉落葉林的樹種,在若干土層較厚地點,也常出現常綠闊葉樹,如楊梅(Myrica rubra)、大頭茶(Gordonia axillaris)、黃肉樹、青剛櫟、樟樹、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oeum)、樟葉槭、瓊楠(Beilschmiedia erythrophloia)、樹杞(Ardisia sieboldii)、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山豬肉(Meliosma rhoifolia)等,灌木類以南澳杜鵑、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紅子仔(Viburnum formosanum)、饅頭果、紅果金粟蘭(Sarcandra glabra)、九節木、田代石斑木(Raphiolepis indica var. tashiroi)、山黃梔、山桂花(Maesa japonica)等為主要組成,春季森林下有許多灌木開花,使捎來步道呈現花團錦簇之景觀。

照片03 捎來溪畔的闊葉落葉林

照片04 捎來步道途中的栓皮櫟落葉樹

照片05 栓皮櫟於春季吐出新葉

照片06 盛開在松林下的南澳杜鵑


【常綠闊葉林】
大甲溪南北兩岸之森林類型差異相當明顯,北岸屬南向陽坡,呈乾燥林相,如上所述之松林與落葉林;南岸之陡峭山坡雖然仍多石質土與岩礫,但方位屬北向,環境較為陰溼,不易發生火災,發育完整之森林大多形成常綠闊葉林,觀察這種闊葉林之最佳地點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八仙山是台灣昔日三大林場之一,以前伐木後之林地多已造林,或發育為天然之松林與落葉林,從遊樂區入口步行,經小徑通往遊客中心的步道路上,可看到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與香杉(Cunninghamia konishii)之人工造林地,另有一些零星的天然常綠闊葉林,大面積的天然林則位在佳保台山(1406m)之東北面,有攀登八仙山之步道經過,走這條路線之下段,可登上佳保台山,在爬上主稜之前,沿途之常綠闊葉林屬於楠櫧林帶(Machilus- Castanopsis zone)之櫧木林型(Castanopsis type)。
櫧木林型是台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之主要林型,分布在低海拔山區之稜脊與山坡上,此林型在台灣中部之海拔高度約在1500公尺以下,在其他地理區域之海拔範圍則有少許變化,各地理氣候區之組成樹種也有些差異,有全台灣各地理區普遍出現之廣泛分布種,也有侷限於某一地區之狹窄分布種。
佳保台山的櫧木林型闊葉樹中,最具代表性的狹窄分布種是大葉苦櫧(又名川上氏櫧)(Castanopsis kawakamii),這種樹木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部山區之低海拔,在台中與南投縣山區海拔500至1500公尺之處可見之,其樹皮常呈大片長方形之剝離狀,是最容易辨認之特徵。在遊客中心下方的健行步道沿途,就可看到大葉苦櫧大量出現在森林中,由靜海寺上方之八仙山登山口往上爬,起初山麓仍有一些落葉樹林,不久就進入連綿不斷之櫧木型常綠闊葉林,組成樹種以大葉苦櫧為主,另有三斗石櫟(Pasania hancei var. ternaticupula)、青剛櫟、烏心石(Michelia compressa)、錐果櫟(Cyclobalanopsis longinux)、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長葉木薑子(Litsea acuminata)、山枇杷(Eriobotrya deflexa)、假長葉楠(Machilus japnica)、瓊楠、鵝掌柴(Schefflera octaphylla)、紅楠、香桂(Cinnamomum subavenium)、短尾葉石櫟(Pasania harlandii)、木荷(Schima superba)、紅皮(Styrax suberifolia)、黃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五掌楠(Neolitsea konishii)、小芽新木薑子(Neolitsea parvigemma)、銳葉新木薑子(Neolitsea aciculata)、樹蔘(Dendropanax dentiger)、山香圓(Turpinia formosana)、山羊耳(Symplocos glauca)、小葉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糊樗(Ilex formosana)、狗骨子(Tricalysia dubia)、山紅柿(Diospyros morrisiana)、墨點櫻桃(Prunus phaeosticta)、楊梅、大頭茶等樹種,除大葉苦櫧以外,其餘種類都是台灣各地理區常見的廣泛分布種。
上述的常綠闊葉林一直分布到佳保台山向南延伸的山稜上,但是佳保台山之山頂上卻有不同的林相,由於近山峰絕頂部分岩層裸露,陽光充足,造成局部較乾旱環境,所以山頂出現二葉松、五葉松與栓皮櫟之混合林,林下又見南澳杜鵑與金毛杜鵑等灌木,顯然與捎來步道所見之針葉與落葉樹林相同,可見環境類似的地方,就有相似的植物集團出現,這種有固定組成的植物集團,即生態學所謂的植物社會(植物群聚)(plant community)或植群(vegetation)。(2004/5月)

照片07 楓香的果實與初春嫩葉

照片08 溪岸崩塌地上的山黃皮果實


照片09 八仙山登山步道下段的常綠闊葉林

照片10 佳保台山下側的大葉苦櫧常綠林


沒有留言: